粉尘检测传感器
今年6月5日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一优两高”战略部署要求,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全面压实污染防治攻坚责任,不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场标志性战役,全省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开局良好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打好蓝天保卫战
全省共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655蒸吨、完成任务的91%。“煤改气”“煤改电”工程推进有力,全省城镇新增天然气用户4.82万户、管网1170公里,玛多县城“煤改电”全面完成;
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建成充电设施516座。严格机动车排放监管,淘汰老旧车1853辆。严控产业准入,年内“两高”行业未新增产能;
强化西宁、海东两市“散乱污”企业治理,因地制宜地对粘土砖厂、砂石厂等行业企业进行整治。大力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安排实施的27个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完成19个;
今年以来,青海省坚持以西宁、海东两市及6州政府所在地城镇为重点,紧盯建筑和道路施工场地扬尘管控,通过采取开复工多部门联合审批、安装视频监控、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强化渣土车运输监管,督促施工企业严格落实各项控尘措施,扬尘治理效果得到提升。
通过努力,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主要城市和6州政府所在地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国家目标要求。
打好碧水保卫战
“好水和差水”一齐抓,持续统筹打好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攻坚战两场标志性战役,确保水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按照国家“水十条”及青海省工作方案要求,全面开展重点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对西宁市26处轻度黑臭水体采取“截、整、维”措施进行分类治理,实现国家要求“初见成效”的目标。国家部署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后,认真组织开展“回头看”,结合“河长制”落实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河道巡查并及时清除漂浮物和堵塞物,防止出现黑臭水体,巩固了整治成效。今年国家专项督查组对西宁、海东两市开展督查后,确认青海省地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100%。
目前列入国家调度的4个地级水源地的15个环境问题基本完成整改——这是青海省组织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积极推进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问题清理整治工作的成果。还开展全国重要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评估工作,7个水源地均达标。德令哈市蓄集峡水利枢纽和玉树市国庆水库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推进顺利。开展全省乡镇及重点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调查,基本摸清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情况。在海北州率先开展州、县、乡、村四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为推进全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规范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打好净土保卫战
按照国家“土十条”要求和青海省工作方案,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制定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并全面启动详查工作。
截至目前,农用地详查土壤样品和农产品样品已全部完成采样制样,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已完成上报97.2%;
完成556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环境信息采集,编制完成全省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规划,组织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实施情况评估考核规定;
积极推进铬污染场地治理,完成七一路延长段铬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原湟中鑫飞化工厂、民小公路等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工程启动实施;
加强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污染防控,建立了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组织开展部分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
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严厉打击废机油、废铅蓄电池等危险废物非法收集转运行为,有效防范环境风险隐患。
同时,打好废弃矿山环境治理战。编制实施《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扎实推进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安排1.41亿元资金实施三江源及环青海湖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完成治理面积1866.67公顷。依托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对祁连山地区53处废弃矿山进行恢复治理。
按照《三江源祁连山等自然保护区矿业权退出补偿工作方案》,组织开展社会出资矿业权勘查开发成本投入估算,注销省级发证的61宗社会出资矿业权。开展自然保护区矿业权勘查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估,完成17宗矿业权勘查开发成本投入评估工作,督促业主开展环境恢复治理,泽库县瓦勒根金矿已完成环境恢复治理,杂多县莫海拉亨铅锌矿恢复治理正有序开展。
打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
按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部署,新安排实施500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配备垃圾收集转运设备,在36个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对黄河干流和沿湟流域的18个城镇周边村庄实施污水管网建设工程。
制定“厕所革命”三年行动方案和农牧区公共厕所建设标准,安排实施560座公厕建设项目。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222处堆放点整治工作有序推进。推动地方结合实际探索建立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模式,落实运行管护经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初步走向长效化管理,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
同时,联动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战,安排资金3000万元,在湟中、互助等5县整县探索固体废弃物收集加工处理利用一体化模式,研发推广牛羊粪污资源化处理设备并在615家规模养殖场配备使用,在2202个规模养殖场建设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建设率达68%,省级认定的1413家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配套率为100%。开展禁养区养殖企业关闭或搬迁工作,353家规模养殖场已关停拆转231家。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倡导有机肥加工推广,农药化肥实现零增长。投入资金1378万元回收农田残膜8410吨、完成任务的106%。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回收废弃物268万个。投入中央和省级资金5.57亿元,实施34项高效节水灌溉和水利设施整治修复工程,效益得到发挥。
打好三江源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
澜沧江、黄河和长江源区黑土滩治理、历史遗留定居点迹地、矿坑环境整治以及流域各县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今年以来,青海省安排资金8.51亿元,重点开展了一系列三江源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开展农牧区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试点,探索适合三江源地区的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已建成垃圾填埋场22座、生活污水处理厂21座。对三江源水资源监测站网进行优化补充,解决了澜沧江流域无监测站点问题,提高了三江源区水资源监测站网密度。
同时,坚持管治并重,把打好自然保护区专项检查整改战和打好三江源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结合起来、合力推动。深入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全面完成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实地核查、“绿盾2017”回头看及自查排查,将全部问题实行清单化台账管理。通过专项行动梳理出的193个问题中有155个问题已完成整改,其余38个问题按国家巡查组检查要求加紧整改。通过专项行动开展,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新增和规模范围扩大问题显著下降,实现了“减存量、控增量”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