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尘环境监测系统
如果垃圾焚烧厂建在你家边上,你会怎么做?当今,邻避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近日,市法制办举行2018中美邻避冲突的法律法规研讨会。
邻避问题最早源于欧美,对于中国人来说,最直白的关于邻避的翻译就是“别建在我家后院”。市环境保护局吴惠彪说,“这是任何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无法回避的现象,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社会问题,是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之间矛盾的体现。”
“公众普遍采取嫌恶或排斥的态度,反对邻避设施的使用及其产生的危害。”吴惠彪认为,邻避问题的产生原因涉及到心理认知,一是居民对环境健康及生命财产的担心;二是由于信任缺失产生不安全感或者不公平感;三是房地产价值的因素;四是知识与信息的欠缺,主要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五是对问题的风险认知角度,由于大家处在不同的位置,从自己理解或自己受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在美国环保署卡罗尔·安·西西里亚诺看来,之所以出现邻避效应,最重要的是缺乏信任,周边居民对于邻避设施缺乏信任,对政府也缺乏信任。“我们在美国也看到,居民对这些邻避设施存在着不信任的情况,居民对于设施背后的科学运作原理,以及对于公司的使命都是缺乏了解的。”
她认为,要解决邻避问题,就要解决信任问题,要主动出击找到社区领袖,找到社区里最受尊重的人,他愿意倾听,愿意学习,愿意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别人。社区领袖一旦选出,就要给出足够的尊重和信任,要学会把他变成你的伙伴,通过他发声音,向更广大的公众进行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增加你对公众的了解。
她举了宾夕法尼亚州切斯特镇的例子。1992年,宾夕法尼亚州有个垃圾发电站的项目。当时周边有工业废弃物处理厂,人们相信他们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因为这些处理设施,会对他们产生不利的影响。居民已经上诉宾夕法尼亚州。这时候有个公司,对这个项目设施进行了接管。在注资购买设施之前,他们花了两年时间一直在跟周边居民进行沟通和接触,找到社区里的领袖,这位领袖愿意指引公司接下来怎么建厂,怎么沟通,扮演了指引和提供意见咨询的角色。这个公司还开展了环评,把环评结果跟公众进行分享,公众表达他们的意见后对环评结果进行了修改。此后,这个公司就跟社区达成了协议,并将所有承诺的事全部落实。在这个协议当中,不仅仅是关于环境相关的指标,还包括其他事务,比如居民担心货车车站是否影响到他们,他们就把货车停车站位置迁移,消除了居民的担忧。这里的居民害怕感染哮喘呼吸道疾病,公司就帮助建立了一个诊所,居民可以到这个诊所看病。
这个公司花了两年时间认真沟通后,最终购买了设施,并对设施加以现代化改装,做到了他们在社区协议当中所承诺到的“我将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家公司到今天还在运营,和社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伙伴。“这家公司与居民沟通中,就是切实地遵守了尊重、信任、信息、透明四大主要原则,来增进互信,达成共识。” 卡罗尔·安·西西里亚诺说。
“邻避冲突是可以防范的,美国的好经验可以借鉴。”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王奎明认为,我们要摒弃旧的思维方式,倡导新的模式。过去,我们习惯了决定好在哪里建,就通知你们,这里打算建了,最后遭到居民反对。现在,我们要更多倡导共同致力的角度出发,进行更多的共同参与,包括在决策阶段的参与。比如选一些项目,给居民一个选择权,而不是给人强加的感觉。对确实需要建的设施,可以给予相应的利益补偿,并利用科技手段变害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