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灵敏、最有效的调节机制。运用价格手段促进绿色发展,解决环保产业资金来源问题,是大势所趋。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节水、节能环保四个方面的价格改革方向,并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价格机制、价格政策体系,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作用明显增强;到2025年,适应绿色发展要求的价格机制更加完善,并落实到全社会各方面各环节。
要加快建立健全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完善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价格政策,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促进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岳修虎看来,《意见》提出的政策措施,既是对现有绿色价格政策的补充完善,更是对相关领域价格机制的改革创新。
污水处理,差别化机制好处多
水环境治理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市场空间备受业界关注。业内认为,随着污水处理收费政策深入挺进,巨大投资在催生行业重大投资机会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加深其市场化进程,利好污水处理企业。
近些年,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行业发展较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累计处理污水逾139.2亿立方米,相当于994个杭州西湖的水量。
“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企业污水处理的成本上升,污水处理费难以满足更高标准的需求;乡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收集率不高,也不利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现行政策,同一地区不同企业排放的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不同,但是执行的是同样的收费政策、收费标准。”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牛育斌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针对污水处理中遇到的烦恼,《意见》用最长篇幅对污水处理收费政策进行修订完善,提出了五项政策措施。即建立城镇污水处理费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企业污水排放差别化收费机制;建立与污水处理标准相协调的收费机制;探索建立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健全城镇污水处理服务费市场化形成机制。
就建立企业污水排放差别化收费机制而言,牛育斌说,主要针对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精准施策,实行高污染、高收费,低污染、低收费,关键是促进企业污水排放的预处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鼓励地方结合当地企业排放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或环保信用评级,分类分档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2003年开始,浙江嘉兴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导致水环境遭到破坏的困境,在差别化收费机制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2003年下半年开始,先对COD(化学需氧量)实行了差别化收费政策;2012年10月份对PH值、悬浮物、总磷、氨氮四个污染因子实行了差别化收费政策,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据悉,2012年10月份这项政策实施以来,嘉兴累计收费5200多万元,有效地补偿了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和污水处理企业的正常运营成本。
牛育斌表示,这项政策的实施,倒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实现达标排放,推动了落后产能的淘汰和企业转型升级,污水处理企业正常运营得到保障,处理后的水质改善明显。